翻着案头那本以《科学与艺术》为主题的大型画册,主编李政道博士那种艺术情怀和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科艺交融”意境的认真实践场景,又一次浮现在自己的眼前。
大型画册《科学与艺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从酝酿到出版,历时三年之久。这三年,可谓是主编李政道教授时间与情感投入的三年。在1998年年中之时,画册正在遴选画作者的代表作,我通过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的柳怀祖先生(画册副主编)表示了一个心愿,希望能有一幅李政道教授的代表作。此后,传来消息说,李政道教授对此并未立即做出答复,对这本画册的出版,他需要时间和情感的投入,他说:“我要认真考虑一下。”一年后的1999年年中,我意外地得到了李政道教授于当年初春时创作的两幅珍贵画作——《叶之恋》和《叶之舞》,并同时获悉,这两幅画作是他怀念和思恋于三年前仙逝的夫人秦惠?女士所作。
在《叶之舞》这幅画中,画面是被秋风吹拂着的竹叶,竹叶飞舞着,不知飘向何处去。在画面的右上方写着“念?”两字,还有着科学大师满怀深情的两句诗句:“竹神萧萧问秋风,君影茫茫去何处。”这两句诗句起首的一个字“竹”与“君”叠加起来(竹字头底下一个君字),正是他夫人名中的“?”字。同样,在《叶之恋》这幅画中,画面是两片不同色泽的叶子,一片是红色,一片是绿色,画名又称作“恋?”。这是李先生追忆着自己与夫人秦惠?女士相濡以沫度过共同岁月之情所作。当我获得李先生这两幅珍贵代表作,并知晓了这两幅画的创作背景与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顿时,从我内心深处迸发出一种从未有过的复杂心情。
秦惠?女士生前一直热忱关心着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尤其对祖国年轻人的培养。她对李政道教授亲自倡导和组织的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简称CUSPEA)项目,非常关心与支持。据李政道先生回忆,在她病危期间,“嘱我一定要继续关心和帮助祖国大学生学习与了解科学”。秦惠?女士去世后,李政道教授用他和夫人的私人积蓄在复旦大学设立了“秦惠?-李政道基金”。
李先生本人喜欢《叶之舞》这幅画,可能是此画画面更显刚毅,还寄托着他对爱妻的无限哀思。而我却更喜欢《叶之恋》这幅画,因为其寓意更加丰富:每片叶子本身两半近似对称而非完全对称,造型优美,正如《科学与艺术》画册中关于“对称与不对称”主题所述:“一幅近似对称的山水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但如果将画的一半与它的镜象组合,形成一幅完全对称的山水画,效果就会迥然不同。自然界的对称美,令人赞叹。李政道和杨振宁两位教授提出了基本粒子在弱相互作用条件下的宇称不守恒定律,揭示了自然界的对称与不对称原则,这与美学中对称与不对称原则相似。”树叶本身似对称而非对称,正是表现了自然界的这种美,而画中的两片叶子相依相知,又表现出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感。在征得李先生同意后,我最终选择了《叶之恋》这幅画。然而,这两幅画的创作背景和科学大师为此倾注的情感一直萦绕在我心中。
多年来,李政道教授一直身体力行,倡导科学与艺术的交融。自1986年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成立之始,每年都要举办一两次学术会议,每次会议都会产生一幅主题画,并以这些主题画为主画面印制会议的宣传画。殊不知,这一幅幅画渗透着李政道教授的科学思想与艺术创意,最早两届学术会议的主题画就是由李政道教授亲自设计并创作的,这就是出版《科学与艺术》画册,并由李政道教授担纲主编的缘由。
李政道教授有着相当深的艺术造诣。他年轻时代,在国外时就开始收藏吴作人、李可染、黄胄等著名画家的画作。后来,这些艺术大师与李政道教授成了朋友,又都应李政道教授之邀,为中国高等科技中心主办的学术会议创作主题画。李政道教授不但熟悉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的作画风格与擅长的表现手法,并能根据他们的擅长画法,邀请其创作相应科学议题的画作,他还草拟画面,与艺术大师们沟通画作的表现形式与意境。
漫画大师华君武为“高温超导体和C60家族”会议创作的漫画《双结生翅成超导,单行苦奔遇阻力》,不仅画面形象生动,其创作过程亦富有情趣。
李政道教授在与华君武大师交流时,将会议主题蕴含的科学思想作了这样的解释:当两个电子在低温状态下一起结成库珀对时,呈现“自由”状态,就能实现超导,而单独的电子则被束缚和困扰,就像在球场上,一个球员独自带球前进会受到对方多人拦截,不容易前进得很远,但两个球员则可以互相配合,传球前进,自由进退。李先生还画了两幅草图,一幅图下面是C60晶体,上面画了一个小孩沿晶体表面往上爬,但是爬不上。李先生说,他无法表现出小孩痛苦的神态,而另一幅画画面上的两个小孩双手相携,便能跳得很高。华君武先生从艺术表现角度着手,认为立体的晶体不美观,建议改成片状的,将C60连成一片,像云一样,然后他又问李政道先生,要让小孩跑得快,可否让他们插上翅膀。李先生非常高兴地说,画家的想像力更丰富。于是,就有了画册中《双结生翅成超导,单行苦奔遇阻力》那幅生动形象的画作。画面上,插上翅膀的小孩(画册中将其解释为小蜜蜂,更显得形象逼真)笑眯眯地飞离晶体,而单独的小孩却愁眉苦脸地被束缚在晶体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教授曾在一次向大学生作科普报告时引用了这幅画,引起听众很大反响。枯燥的科学理论被富有艺术情趣的画面表现得栩栩如生。
在《科学与艺术》画册中,有一幅题为《似对称而不对称》的画,是由常沙娜教授即兴创作的,画的左下方还有“水边铁花两三枝”几个小字。李政道先生说,这是他即兴写上去的,因为左边不压上几个字,整幅画面的对称性就会差得太远。艺术家和科学家共聚一堂,共同即兴创作画,仅是在中国高等科技中心主办的科学与艺术研讨会上的一个场景,使科学议题的探讨和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融为一体,这也是李政道先生倡导的科学与艺术的交流、沟通的生动体现。
其实,画册中的每一幅画,都有一段科学家与艺术家交流和沟通的趣闻。若能经常翻阅此画册,是很能感受到这种“科艺交融”深邃意境的愉悦的。
由于《科学与艺术》画册的缘故,我有幸多次聆听了李政道先生对艺术感受的阐述。李政道先生曾说过,我是搞物理的,科学是我的专业、本行,但是我对艺术一直很有兴趣。他在多种场合提到过“记载公元前13世纪一次新星爆发的一片中国甲骨”,那是李政道先生年轻时代第一次看到的甲骨文,给他印象非常深。他说,他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他认为,用这种生动的艺术象形文字记录科学新发现,显示了科学发现与艺术表达的一致性。并由此引发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和艺术表现手法的热爱与向往。
在《科学与艺术》画册出版后,李政道教授对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更为热心。在这本画册的出版座谈会后,我应邀参加了中国高等科技中心主办的、由科学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共同参与的一次“科艺沟通”研讨会。在会上,李政道先生向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中青年艺术工作者展示了画册中《大鹏》、《创天》等画作,并形象地解释了有关宇宙的诞生、人类对宇宙以及对物质世界的探索等等情况,他还认真地解释了科学中蕴含着的艺术美,与艺术家讨论如何向公众展示科学中的艺术形象……同时,在场的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的科学工作者也展示了如宇宙星空景观、自然界各种鸟类昆虫的形态、遥感遥测记录的地貌图等各类科学照片,真实的科学照片本身的艺术美激发起了艺术家们浓厚的兴趣,讨论场面十分热烈。
在《科学与艺术》画册的编辑出版过程中,我亲眼目睹了科学家与艺术家们的交流,被科学大师为此付出的精力和心血深深感动,这是科学大师为了人类最高尚和最成功的精神表现——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所进行的一项重要实践。作为科学书刊的编辑,在我们日常的科学传播活动中,为了社会公众,不也应该尝试追求一种“科艺交融”意境的实践,并为此付出我们的努力吗?
(本文作者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副编审、“科学编辑部”执行主任、大型画册《科学与艺术》的责任编辑之一)